§ 美麗的自然步道與隘勇線
秋冬之際,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前往苗栗大湖的馬那邦山,體驗不同色彩的森林景觀。馬那邦山(Manapang),又稱馬拉邦山,在泰雅族語是山容壯麗之意,這裡也是當地原住民的聖山。我們從珠湖登山口出發,經古戰場、日軍營地遺址、石門、三角點。
這條步道人工設施較少,主要以現地的石塊、樹根作為階梯,沿線亦保留著美麗的原始林,像這樣的自然步道,堪稱是A級的路線!
但這條美麗的步道,卻也是日治時期的「隘勇線」。
為了讓大家了解隘勇線的背景,在此摘錄鄭安晞(2012)提供大家參考。
《鄭安晞,2012。日治時期隘勇線推進與蕃界之內涵轉變。中央大學人文學報(50),p.131-208。中央大學文學院。》。
以下引自鄭安晞(2012):
------------
「隘」是古代中國防禦西北疆域諸族的重要構築工事,有時也會被利用於聚落或道路的盜賊防禦。
在臺灣開拓史上,按王世慶說法,臺灣設「隘」之目的,初是為防範「生番」下山滋擾,以保護界內開墾者安全;清末以至日治初轉為開發內山富源,向山區擴張的隘勇線制度。
日治時期將隘勇線推進,過程可分六階段:
1.民、官隘並存與隘線退縮階段(1895〜1901)
2.小規模整理與恢復清末隘線與納入警察管理階段(1902〜 1903)
3.大規模包圍階段(1904〜1909)
4.隘勇線深入蕃界階段(1910〜1913)
5.大規模軍警聯合討伐與後隘勇線推進階段(1914 〜1917)
6.理蕃道路取代隘勇線階段(1918〜1926)
簡言之,「隘勇線推進」是為了經濟利益(樟腦開採)、壓制蕃社,進而將蕃地納為一般行政區進行統治!
------------
§ 百年九芎的森林植物社會
這條步道沿線的森林非常漂亮,我們特別在一棵巨大的九芎樹旁,拉設10m×10m的樣區進行調查。這棵九芎胸徑約45cm,樹高16m。由於九芎在森林中生長較慢,因此能長到這麼大棵,推測至少百年以上。換言之,這棵九芎所在的森林,也至少百年以上未被干擾過。
九芎每年都會脫落舊的樹皮,而讓樹幹保持光滑、白皙,由於森林中較為陰暗,九芎的「白影」常常也會讓人嚇一跳!以為遇上了什麼…
這棵大九芎正值秋天落葉的季節,落葉後稀稀疏疏的樹冠,凸顯了附生在樹上的崖薑蕨,而這棵美麗的九芎也成為這片森林的焦點!
這片森林海拔1,171m,樹冠層除了九芎外,其它樹木有青葉楠、紅楠、長葉木薑子、短尾葉石櫟、山紅柿、江某、大頭茶、厚殼桂、五掌楠、青棉花、大葉楠、瓊楠;
而在6m以下的灌木層,樹木有火燒柯、江某、山香圓、長葉木薑子、狹葉櫟、青棉花、五掌楠、樹杞、赤皮;
在1m以下的地被層,則以廣葉鋸齒雙蓋蕨為優勢,喬木類的小樹(苗)有紅楠、五掌楠、江某、長葉木薑子、三斗石櫟、狹葉櫟、青棉花、短尾葉石櫟、樹杞、火燒柯。
從調查的資料來看,這片森林的樹木以樟科(楠木類)及殼斗科為主,屬於海拔500~1,500m的楠櫧林帶,再由林下的小樹(苗)來看,這片森林自然更新的狀況良好,可以生生不息!這也是森林演替到成熟階段的重要特徵。詳細的紀錄,如附件。
§ 馬那邦山制高點與入侵
在森林調查後,我們沿著步道經過了古戰場、日軍營地遺址,最後登上了馬那邦山的山頂(海拔1,406m),這裡是「一等三角點」,因此可以展望雪山聖稜線及大安溪谷,風景十分美麗。
也因馬那邦山是非常重要的制高點,故1902年7月發生南庄事件後,日軍的討伐及隘勇線推進,重點都是想要占領馬那邦山這個區域。最後因馬那邦山被日軍攻佔,故迫使此地區泰雅族的北勢群及汶水群各社在1908年歸順!
走在這條步道上,想像著百年前在此發生的大小戰役,泰雅族原住民不斷地放棄原來的領域,被迫退縮再退縮,至今成為弱勢。這段歷史,臺灣的社會真的欠原住民族一個道歉與公道!而我們若想要重現昔日山林壯麗的景象,復興山林的原住民文化也絕對會是重要的關鍵!
§ 致謝
感謝此次活動協助共乘的駕駛,謝謝陳欣一費心帶領森林生態調查,謝謝淑茹協助行政工作,謝謝慧玉幫忙事先的探勘,謝謝青蘭介紹好朋友一起來參加,也謝謝辛苦維護步道的無名英雄
照片來源: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馬那邦山步道生態之旅
------------------------------------
附件1.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馬那邦山步道森林生態調查》
日期:2018/11/25
地點:苗栗縣大湖鄉馬那邦山步道
植物社會:《九芎-長葉木薑子-廣葉鋸齒雙蓋蕨》植物社會
坡度20°;坡向 270°
海拔高度:1,171m
樣區面積:10m×10m
座標(97):241077, 2696656
備註:
調查:陳欣一;紀錄:黃香容
~T1樹冠層,高度16m,覆蓋度90%~
青葉楠(1,+)、紅楠(1,+ )、長葉木薑子(2,1)、短尾葉石櫟(1,1)、山紅柿(2,+ )、江某(1,1)、大頭茶(2,+ )、厚殼桂(1,1)、九芎(4,1)、崖薑蕨(+,+)、五掌楠(1,1)、青棉花(+,1)、柚葉藤(+,1)、大葉楠(1,+ )、瓊楠(1,+ )
~ S灌木層,高度6m,覆蓋度50%~
火燒柯(1,1 )、江某(1,1 )、糙莖菝契(+,1 )、山香圓(1,1 )、長葉木薑子(2,1 )、狹葉櫟(1,+ )、青棉花(+,1 )、風藤(+,1 )、柚葉藤(1,2 )、五掌楠(1,1 )、黃藤(+,1 )、裡白薯蕷(+,+)、樹杞(+,+)、赤皮(1,+ )
~H草本層,高度1.5m,覆蓋度85%~
紅楠(+,1)、五掌楠(+,1)、江某(+,+)、長葉木薑子(+,1)、三斗石櫟(+,1)、廣葉鋸齒雙蓋蕨(4,3)、細葉複葉耳蕨(+,1)、柚葉藤(+,1)、黃藤(+,+)、風藤(+,1)、狹葉櫟(+,+)、崖薑蕨(+,+)、青棉花(+,1)、短尾葉石櫟(+,1)、九節木(1,1)、樹杞(+,+)、冷清草(1,2)、粗齒革葉紫萁(+,1)、細葉麥門冬(+,1)、萊氏線蕨(+,2)、紅果金粟蘭(1,1)、菊花木(+,+)、糙莖菝契(+,1)、薄葉雞屎樹(+,1)、中國穿鞘花(+,1)、火燒柯(+,1)、藤胡頹子( +,1)、膜葉星蕨(+,2)、紫花野木瓜(+,+)、姑婆芋(+,+)、臺灣崖爬藤(+,1)、絡石(+,1)、烏來麻(+,2)
※改良式Braun-Blanquet調查法:
調查時記錄植被的層次、分層高度、各層次總覆蓋度、各層次組成物種之覆蓋度與群聚度。
《覆蓋度》
+,0~3%
1,3~10%
2,10~25%
3,25~50%
4,50~75%
5,75~100%
《群聚度》
+,出現1~2株
1,零星分散
2,普遍分布或小塊群聚分布
3,中等群聚分布
4,大塊群聚分布
5,全面分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