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4/28_山佳伊環境講座:gogoro的能源夢

《山佳伊環境講座:gogoro的能源夢》

時間:2018年4月28日(六)14:00~16:00
地點:山佳伊咖啡館(臺中市西屯區玉門路80巷1號)
報名方式:請將「姓名、電話、email、講座名稱」FB私訊山佳伊咖啡館。
費用:低消($50)公平貿易咖啡及飲品。
主辦:臺灣山林復育協會、臺中市海線社區大學、山佳伊咖啡
【講者】
賴威中,gogoro工程師
熱愛環保的3C控,遊歷東南亞,柬埔寨深耕數年,回台後精修醫療儀器,對綠能深感興趣,在冥冥之中機緣下加入gogoro
【摘要】
智慧二輪,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的未來悄然來臨。

4/28_大肚山天然林復育母樹種植活動【第二場】

大肚山天然林復育母樹種植活動【第二場】

時間:2018年4月28日(六)09:00~12:00
地點:大肚山華南路口旁(近臺中監理站)
說明: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要繼續帶領「國際扶輪社」進行大肚山天然林母樹的種植(第二場),當天可以來擔任種樹助手的夥伴(限10位),請將「姓名、電話、email、活動名稱」FB私訊山佳伊咖啡館。。

4/14_綠人讀書會講座:復育百年前大肚山天然林

《綠人讀書會講座:復育百年前大肚山天然林》


時間:2018年4月14日(六)15:00~17:00
地點:山佳伊咖啡館(臺中市西屯區玉門路80巷1號)
報名方式:請將「姓名、電話、email、講座名稱」FB私訊山佳伊咖啡館。
主辦:綠人讀書會
協辦:臺灣山林復育協會、臺中市海線社區大學、山佳伊咖啡
【講者】
蔡智豪,臺灣山林復育協會理事長。
【摘要】
臺中大肚山歷經了日治時期的農墾,到現今高密度的工業發展,使得大肚山原生的天然林幾乎消失殆盡。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在大肚山天然林復育的研究中,發現大肚山現今缺乏許多森林演替後期的物種(樹木),因種源的缺乏,導致大肚山要經由自然演替回復為天然林,非常困難,也造成外來植物「陰香」取代「香楠」的生態棲位,而使陰香全面入侵大肚山。
此天然林復育的研究推估大肚山的天然林有七個植群型:「香楠-白臼型、青剛櫟-三腳鱉-海金沙型、香楠-樟樹型、香楠-刺葉桂櫻型、三斗石櫟-九節木型、小梗木薑子-白毛臭牡丹型、薄葉嘉賜木-狗骨仔型」,並篩選出須優先復育的樹木有114種。
目前已陸續建立大肚山潛在天然林的母樹區,期待此舉能將消失近百年的大肚山天然林重新復育回來,以改善臺中都會區高度開發的壓力!

4/14_山佳伊讀書分享會

《4/14山佳伊讀書分享會》


一、地點:山佳伊咖啡館一樓
二、時間:2018/4/14(六)10:00~12:00
三、說明:
1.每個月舉辦一次讀書分享會。
2.參加讀書的分享者,每人各讀不同的書,現場分享讀書心得
3.捐贈書免費提供會友借閱,每次限期一個月,逾期歸還每日10元。
4.收入專款做為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圖書基金,定期購買生態相關之工具書與教材,提供大家使用。
5.工具書只供現場查閱,不外借。
6.讀書分享會開放旁聽。
7.為避免書籍屬性過於混亂,每月的新書目錄,將由埔里「山里好巷」獨立書店推薦。
8.參加讀書的分享者,可從推薦書單中選購,訂購後,可來山佳伊咖啡館取書或選擇直接宅配。

四、預期效益:
1.每個人念不同的書,分享讀書心得後,透過借閱,讓這些書保持在「被讀」,而非放在書櫃中。
2.書友捐書愈多,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就有愈多圖書供會友使用。

五、報名方式:
請於此活動專頁按參加,並FB私訊將「姓名、電話、參加月份、分享心得及讀本、旁聽」至山佳伊咖啡館粉絲專頁。

六、2018上半年度舉辦日期:2/10、3/10、4/14、5/12、6/9

七、山里好巷─4月份讀書會書單推薦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第二屆選任職員簡歷冊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第二屆選任職員簡歷冊                
序號姓名
姓名
 
1理事長蔡智豪
2常務理事陳欣一
3常務理事張儀婷
4理事張淑茹
5理事侯素美
6理事蔡佩蓉
7理事白環禎
8理事林妍廷
9理事蔡永億
10常務監事黃香容
11監事李碧玲
12監事林慧玉
13候補理事陳敏芬
14候補理事張映潔
15候補理事余偉豪
16候補監事李美蘭

「職別」欄內請依序分別填明「理事長」「常務理事」「理事」「候補理事」「監事會召集人」或「常務監事」「監事」「候補監事」等。「現任本職」欄,填明現任工作或職業。

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臺灣森林開發的變遷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臺灣森林開發的變遷

/蔡智豪(臺灣山林復協會理事長)
§ 臺灣森林開發的變遷

臺灣位處環太平洋地殼的隱沒帶,菲律賓海板塊推擠歐亞大陸板塊,推擠造成地層的變化,此即「造山運動」。歷經250多萬年無數次的擠壓,臺灣浮出海面成為一座高山島。目前最高的是玉山主峰,海拔3,952m

造山運動產生地震,加上臺灣也是颱風侵襲的必經之地,故山區經常性崩塌。這250多萬年來,森林與造山運動共同演化,臺灣的森林不斷的崩塌與重生,結果讓臺灣的森林產生極強的自我復育能力。

在臺灣的山區中,降雨量愈高的區域,崩塌就愈嚴重。很多人上山看「雲海」,雲海的海拔高度1,800~2,500m,此區域亦稱「雲霧帶」。雲海是行經臺灣的氣流的水氣受到高山屏障效應所造成的,中海拔的雲霧帶降雨量大,環境相對脆弱,但卻因分佈著巨大的樹木「紅檜、扁柏」,這些樹木猶如天然的地錨,而將山牢牢的固定。

脆弱的「雲霧帶」應為國土保安的核心區,但卻遭嚴重的破壞。1912年日治時期阿里山二萬坪砍下了第一批的檜木,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為了「反攻大陸」,以農林培養工商,擴大砍伐森林。1959年更公布臺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 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 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

臺灣的山區在上個世紀,歷經了全面性的砍伐後,取而代之的林相改造與農業上山的傷害。農業在中海拔山區的大肆發展,造成國土潰爛!失去森林的保護,山區滑動的土石,引發土石流,大量的土石隨著溪流,沖進水庫的庫區,水庫失去調節的功能,而影響臺灣社會的運作。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臺灣天然林的復育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臺灣天然林的復育
                                                                                               文/蔡智豪(臺灣山林復協會理事長)

§ 臺灣天然林的復育

許多人看到臺灣山林的問題,紛紛投入復育的工作,但卻因對森林生態不瞭解,造成事倍功半,甚至誤把經濟造林當作天然林來復育,而使山林受到二度傷害。

天然林係指天然原始林,以及天然原始林林地曾被砍伐利用或遭受天然災害,經由自然演替恢復為原始林狀態的林地。泰國清邁大學於2005年出版的森林復育手冊,經臺灣的特生中心全文翻譯,此書釐清了森林復育與經濟造林的差異,經濟造林目的在生產木材,而森林復育重點在重建原有的森林生態功能。

近年臺灣山林復育協會為了推動天然林的復育,提出以下看法,來作為相關行動的原則。
1. 認知自然生態是維生系統
自然生態不是人工化的景觀公園,生態是複雜的食物鏈,所形成的網絡,各類型的生態對棲息於此的生物而言,生態即維生系統。人也是一種生物,棲息在臺灣島的人們,若摧毀這裡的自然生態,也等同於在摧毀自身的維生系統。

2. 認知天然林與經濟林的差異
天然林具備生態保育、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的功能,可蓋括為國土保安的功能。但經濟林卻是透過人工種植單一樹種,為取木材為目的的樹林,這種人工林等同於「農作物」,由於物種單一、基因多樣性低,且須採伐,故經濟林沒有天然林所具有的生態功能。

3. 以殘存的天然林作為復育藍圖
天然林的復育著重重建森林的生態功能,由於臺灣北、中、南的森林植物社會各自不同,西部與東部也不同,不同海拔亦分布不同類型的森林,故天然林復育無法一體適用,而須因地制宜。若該地要復育天然林,就需以附近殘存的天然林做為藍圖,如同蓋房子一樣,需要有藍圖,而人為的介入,是以不影響演替為前提,種植天然林的骨幹樹種(庇蔭種),來加速森林的恢復。

4. 不亂種樹,依循演替,回歸自然
臺灣的森林自我復育的能力很強,中低海拔的森林若遭破壞,約60年可恢復。但若種「錯樹」,因為「一個蘿蔔一個坑」,這些「錯樹」把位置佔去了,因此讓野生的樹苗沒有空間或光線生長,所以就必須一直等到這些「錯樹」死掉之後,自然的森林才有機會再回來。若這些「錯樹」可以活100年,也就代表種「錯樹」的行為,讓森林延緩了100年後才回來。

5. 以國土占比30%做為復育的目標
臺灣的森林受到高度保護的位在三座高山國家公園內,但面積僅占全島7%,且大部分位於海拔2,500公尺以上。海拔2,500公尺以下的山坡地,如保安林(13%)、林班地(17%),大部分都不是自然的森林,因此造成許多野生動物(如黑熊、石虎)瀕危,及其他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天然林的復育須以國土占比30%為目標,這樣才有辦法緩解這些問題,而讓臺灣可以永續經營。

6. 推動森林法第24條的修法
森林法是國民政府於1932年在中國訂定的。其中第24條「各種保安林,應分別依其特性合理經營、撫育更新,並以擇伐為主。」
撫育是「定期割草排除競爭者(含野生樹苗),以利人為種植的苗木可以順利生長」;更新指「清除原生森林,改種植符合人需求的樹木」;擇伐為「汰弱留強,讓人工種植的樹木,可以長得更粗壯」。森林法對保安林經營管理的規定是經濟林的思維。
這條有問題的法,在臺灣施行了72年,未曾修改,故造成臺灣大部分的保安林都不是自然的森林。為復育天然林,臺灣須推動森林法第24條的修法,修改為「各種保安林,分別依其特性合理經營,並以恢復天然林為主。」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行動啟發思想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行動啟發思想
/蔡智豪(臺灣山林復協會理事長)
§ 行動啟發思想
一般而言,一個小孩對數學算式作答錯誤,應不是故意的,而是他不會。
依此常理,我們不會因為他作答錯誤,而扣上他各種故意的大帽子。
他不會,若老師卻用打罵的方式來教,相信這個小孩一定會很討厭數學,且成績也不會太理想,反之,老師若耐心教、不打罵,相信他學會的機會就會大很多。

因此一個人做錯事,理應也是不會。
山林的問題亦同,許多人做錯事,造成許多問題,原因也都是他們「不會」。
但大部分的人看待這個問題,卻違反常理,認為這些人是故意的,更用罵的方式來對這些不會的人。在此惡性循環下,山林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造成「不會的人」拒絕學習。

既然有這麼多的人,不瞭解臺灣山林生態運作的概況,那該如何來教育?
一般的學習,大部分都要歷經具體的臨摹,再到抽象的思考與應用。因此在初期,具體、臨摹很重要。

如我們對他人描述蘋果,若有吃過蘋果的人,他腦海裡不會只有出現「蘋果」這二個字,而會浮現出果實的氣味、咬下去的口感、果汁順喉而入的感覺…,這些都是因為有過去的經驗,才能對「抽象代碼」的語言文字,進行解碼轉化。

但在臺灣,大部分的人對森林,腦海裡只會出現「森林」二個字,閉起眼睛想像森林是如何,畫面可能會是電視「動物星球頻道(Animal Planet)」。這是因為大部分的人沒有體驗過天然的森林,故「森林」對許多人而言,只是一種幻想、一種自己的想像。在這樣的狀況下,這些人在面對山林的問題時,就用「想像的方式」來決策,以致結果有如賭局般,大部份是輸的!

因此讓臺灣的人們對天然森林有實質的感受,是解決山林問題的第一步!

臺灣森林類型的分布主要受到環境因子的影響,其中又以「溫度」與「雨量」影響最大。臺灣這座高山島,因環境的多樣性,故涵容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森林,這樣的變化,如彩虹的全彩漸層,有時也像碎花布的補釘,也因這樣的多樣性,才讓臺灣島如同諾亞方舟,維繫著地球上重要的維生系統。

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些文字就算寫得再詳盡,也無法成為每個人的經驗。

故二年前,一群人為改善山林問題,成立了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每月定期舉辦山林生態之旅,用設置樣區生態調查的方式,地毯式介紹一花一草一木,再透過生態研究者、美學創作者、山林教育者,來協助參與者認識臺灣的山林。

二年來,這些「具體」的山林生態之旅,引發了漣漪效應!陸續有檳榔園、果園、茶園、公園等,幾十公頃的山坡地,願意為社會投入示範性的森林復育,成為臨摹學習的範本。

森林復育目的在重建森林的生態功能,故復育前,會事先調查周邊殘存的天然林,以此天然林為藍圖,復育區則保留自然長出的小樹,再依藍圖補植在地的樹種,來加速演替的過程!

但這些努力,若是用萬年的尺度來看,對大自然而言,人們對生態的為與不為,皆會被浩瀚的時空所撫平。換言之,人們所作所為,非常渺小,並不偉大。

那山林復育這些努力的意義在哪裡?

這個意義會是行動時所啟發的思想,而生態學的知識,僅在輔助此思想的建構,因為對人類社會而言,只要有人存在的一天,思想就對人有影響,山林哲學的新思想,可以讓人認識自我、天地眾生,進而意識到「生命共同體」。

山林問題的重點在教育,因為做錯事,是「不會」;具體臨摹,到抽象思考,這些都要從基礎開始。復育目的不只是復育,而是啟發「思想」,因為對人類社會而言,許多問題的關鍵都在「思想」!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生命共同體,我是我們的一部分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生命共同體,我是我們的一部分
/蔡智豪(臺灣山林復協會理事長)

§ 生命共同體,我是我們的一部分
看著日前友人從英國帶回來的機械式「懷表」,上緊發條後,秒針滴滴滴的走動。送這份禮物的朋友說,因為時間像是生命,不停地在流動,而志業也因有限的生命,才展現出意義。

生命到底是什麼?對人來說,這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因為生命不只是生理的運作,還包括意識等複雜的心理層次。而生命又像一個旅程,若旅程目的地不明確,人不知生命終極的去處,那整個人生就會陷入迷惘與茫然。

記得有一個海浪的故事,敘述一個小海浪享受著和煦的陽光、海風,非常的愜意、非常的快樂,但慢慢的,當他快靠近到岸邊的時候,他看到其他的海浪拍擊到礁岩,變成了浪花不見了。他突然間變得很憂愁,旁邊的海浪問小海浪你怎麼了?小海浪告訴完原由後,旁邊的海浪跟小海浪說,小海浪、小海浪,我們並沒有不見,我們永遠是大海的一部分……

的確,人的生命也是一樣,我們的「形體」消失後,我們依然存在,因為我們是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

人的「形體」是一個載體,承載了基因、思想。

每個人的基因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是經由繁殖的過程,傳遞獲得的,透過「形體」的承載,而讓這些基因一直存在著。

思想亦同,也是以人為載體在傳遞。換言之,我們的基因、思想,不會因為「形體」消滅,而消失。「形體」就像是海浪一樣,在時空因緣之下,聚集而成,來來去去。

人的基因與其他生物有著不同大小的重疊,相似度架構出演化的族譜,換言之,所有的生物都是一家人,而每個人也都是七十四億人的一部分。

「形體」承載著思想,每個人的思想細小片段,也像基因一樣,會進行插入或重組,產生新的思想。「形體」也因不同的思想,而讓行為有所差異。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生命到底是什麼?如果每一個人的基因、思想,都是永世永存的,那「我」是什麼?

「我」是一種意識感、存在感…。而這樣的意識感,若由個體延伸到群體,一個人如果能感受到自己是七十四億人的一部分,是地球生命的一部分,這樣延伸將使人的思想重組,而引發二十一世紀的新思想。

生命終極的去處明確,人就會平靜,面對「永存」的概念,「我們」並不會消逝,如小海浪永遠都是大海的一部分,若人能感覺到「我們」,那人類社會在此世紀,也將因此而改變。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時間是衡量意義的一把尺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時間是衡量意義的一把尺
/蔡智豪(臺灣山林復協會理事長)

§ 時間是衡量意義的一把尺
二月初,怡文來山佳伊咖啡館,她的女兒珊珊去年曾和臺灣山林復育協會一起去宜蘭南山部落探訪扁柏的原始林。怡文說珊珊在探訪山林的生態教育中,觀察很細微,曾問復育天然林,我們力量那麼小,為什麼不讓這些有能力的大公司來做呢?

珊珊的提問,讓人不禁想要知道這些正當經營的企業,若事業有成,這些老闆們在想什麼?這些打拚了一輩子的企業家,若年收入超過千萬,當年紀六十好幾,人生剩下最後十年,他們又在想什麼?

山珍海味嗎?可能食之無味,因為這些不知吃過幾輪,該嘗鮮的,也早已吃過了。
環遊世界嗎?美麗的風景,最後還是會回到內心跟自己的對話,都在觀看自己。

一個人的生命進入最後的十年,到底什麼才是重要的?
在這樣的階段,人們可能會不斷地問自己,該做些什麼,會比較有意義?

這個問題,也讓人思索著人的天性到底是「貪婪、自私自利」,還是「慈悲、利他助人」?但目前這二種爭論,於當今的研究都一致認為是後者,因為後者會帶來內心深層的喜悅,前者不會,故人的天性是利他助人的,而企業家也理應如此。

人們為了追求有意義的生命,而讓許多人為了讓其他人一起投入他所關注目標,故用各種的方式來吸引人們。但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尺,來衡量這些目標的「意義」呢?

人的一生風風雨雨,最後都會離開世上,五十年後,這些努力還剩下什麼?
而時間就是衡量意義的這把尺。每個人善舉,只要在五十年後,仍然存在,哪怕是一點點,這些都具有無比的意義,後人得以接續前人的成果,繼續前進。

為了推動臺中大肚山天然林的復育,這半年來,向許多扶輪社分享"時間就是衡量意義的這把尺"的想法:「這輩子我們努力過很多事,但五十年後,很多都不會存在,但唯有大肚山天然林的復育,若成功,這片森林將會一直在大肚山上,且會生生不息。而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只留下了這片森林,還留下了如何善待這片土地的價值。大肚山的天然林已消失百年以上,如果我們一起努力,這片天然林就有機會回來。」

這樣的演說,讓許多扶輪社的企業家非常認同!他們在今年的「世界森林日」三月二十一日,在臺中都會公園舉辦大肚山天然林的母樹種植,並希望繼續培養一批又一批的樹苗,廣植在大肚山上,直到天然林恢復為止。

種樹活動需事前的準備,如樹苗整理、竹竿標示、樹穴挖掘…,「時間是衡量意義的一把尺」亦吸引了許多人前來擔任志工協助這些工作。每個志工挖二個樹穴,但只種一棵樹,另一個樹穴要留給關懷這片土地的企業家,讓他們在活動當天來種下。

只要更多的人認同這樣的價值,且繼續傳遞,相信五十年、一百年後,這樣的價值會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