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行動啟發思想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行動啟發思想
/蔡智豪(臺灣山林復協會理事長)
§ 行動啟發思想
一般而言,一個小孩對數學算式作答錯誤,應不是故意的,而是他不會。
依此常理,我們不會因為他作答錯誤,而扣上他各種故意的大帽子。
他不會,若老師卻用打罵的方式來教,相信這個小孩一定會很討厭數學,且成績也不會太理想,反之,老師若耐心教、不打罵,相信他學會的機會就會大很多。

因此一個人做錯事,理應也是不會。
山林的問題亦同,許多人做錯事,造成許多問題,原因也都是他們「不會」。
但大部分的人看待這個問題,卻違反常理,認為這些人是故意的,更用罵的方式來對這些不會的人。在此惡性循環下,山林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造成「不會的人」拒絕學習。

既然有這麼多的人,不瞭解臺灣山林生態運作的概況,那該如何來教育?
一般的學習,大部分都要歷經具體的臨摹,再到抽象的思考與應用。因此在初期,具體、臨摹很重要。

如我們對他人描述蘋果,若有吃過蘋果的人,他腦海裡不會只有出現「蘋果」這二個字,而會浮現出果實的氣味、咬下去的口感、果汁順喉而入的感覺…,這些都是因為有過去的經驗,才能對「抽象代碼」的語言文字,進行解碼轉化。

但在臺灣,大部分的人對森林,腦海裡只會出現「森林」二個字,閉起眼睛想像森林是如何,畫面可能會是電視「動物星球頻道(Animal Planet)」。這是因為大部分的人沒有體驗過天然的森林,故「森林」對許多人而言,只是一種幻想、一種自己的想像。在這樣的狀況下,這些人在面對山林的問題時,就用「想像的方式」來決策,以致結果有如賭局般,大部份是輸的!

因此讓臺灣的人們對天然森林有實質的感受,是解決山林問題的第一步!

臺灣森林類型的分布主要受到環境因子的影響,其中又以「溫度」與「雨量」影響最大。臺灣這座高山島,因環境的多樣性,故涵容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森林,這樣的變化,如彩虹的全彩漸層,有時也像碎花布的補釘,也因這樣的多樣性,才讓臺灣島如同諾亞方舟,維繫著地球上重要的維生系統。

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些文字就算寫得再詳盡,也無法成為每個人的經驗。

故二年前,一群人為改善山林問題,成立了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每月定期舉辦山林生態之旅,用設置樣區生態調查的方式,地毯式介紹一花一草一木,再透過生態研究者、美學創作者、山林教育者,來協助參與者認識臺灣的山林。

二年來,這些「具體」的山林生態之旅,引發了漣漪效應!陸續有檳榔園、果園、茶園、公園等,幾十公頃的山坡地,願意為社會投入示範性的森林復育,成為臨摹學習的範本。

森林復育目的在重建森林的生態功能,故復育前,會事先調查周邊殘存的天然林,以此天然林為藍圖,復育區則保留自然長出的小樹,再依藍圖補植在地的樹種,來加速演替的過程!

但這些努力,若是用萬年的尺度來看,對大自然而言,人們對生態的為與不為,皆會被浩瀚的時空所撫平。換言之,人們所作所為,非常渺小,並不偉大。

那山林復育這些努力的意義在哪裡?

這個意義會是行動時所啟發的思想,而生態學的知識,僅在輔助此思想的建構,因為對人類社會而言,只要有人存在的一天,思想就對人有影響,山林哲學的新思想,可以讓人認識自我、天地眾生,進而意識到「生命共同體」。

山林問題的重點在教育,因為做錯事,是「不會」;具體臨摹,到抽象思考,這些都要從基礎開始。復育目的不只是復育,而是啟發「思想」,因為對人類社會而言,許多問題的關鍵都在「思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