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3日 星期日

2019/1/26~1/28臺東綠島生態之旅紀實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臺東綠島生態之旅紀實》2019/1/26~1/28】

§「謎樣」的卑南文化
一月底我們前往臺東參訪「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希望藉由了解過去祖先在臺灣島的生活文化,來作為我們與這塊土地相處的參考。

這個博物館的成立與卑南文化遺址的保護有關。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卑南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
1896年,日籍人類學者鳥居龍藏曾於卑南遺址的石柱拍攝兩幅照片。
1930年,鹿野忠雄以此遺址進行研究及發表。
1945年,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首次進行試掘,發現埋藏於遺跡地底的陶器及住屋遺跡。
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車站(現今臺東新站)開工,造成遺址嚴重破壞,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臺東縣政府遂委託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的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
1988年,卑南遺址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1991年,中央政府將遺址現地規劃為「卑南文化公園」。
2002年8月,位於卑南遺址附近臺東市康樂車站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開幕,4個月後,「卑南文化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此次在解說員胡小姐的導覽中,我們看到許多玉飾國寶。這些精細的玉飾工藝技術至今仍是個迷,如幾十公分長的空心玉管,就算用現今最好的工具,也無法做到。

在數千年前,卑南文化的祖先會用這麼多的心力發展這些飾品,可見當時的生活是豐衣足食的狀況,因此史前文化的生活也並非我們想像的原始及艱困。

也因卑南文化的玉飾在東南亞都被發現到,這表示當時的航海技術有相當的水準。解說員胡小姐表示有人曾仿古法進行航行測試,但由於黑潮的關係,居然連綠島都划不過去,以前的祖先到底是如何航行至太平洋各島,至今也是個謎!

§ 綠島海岸林生態調查
隔天我們搭船前往綠島,這個季節風浪較大是淡季,但淡季卻讓我們這一團幾乎是「包下了綠島」,暢遊全島,而無其他遊客的干擾。

綠島是火山造島,因黑潮、東北季風、潮汐、暴風浪、立地基質(礁岩、砂灘、土壤...),再加上人的擾動,刻畫出時空與植物社會的變化!

到了綠島,我們先前往觀音洞,解說高位珊瑚礁上的岩生植被,如白榕、白肉榕(島榕)、鐵色、大葉樹蘭、長果月橘、朝鮮紫珠 海岸烏斂莓、草野氏冬青等,緊接著到柚子湖海邊進行植物生態調查。

柚子湖過去是一個小漁村,現在還遺留有咾咕石(珊瑚礁岩)砌成的傳統民宅。
海灘的環境以高潮線為界,區分為前灘及後灘,在後灘前半段的礁岩上,分布有水芫花、脈耳草、乾溝飄拂草、蘄艾等。緊鄰礁岩旁的沙灘上,則分布著高麗芝(韓國草)、馬鞍藤、海埔姜。

接下來,再以暴風浪為界,出現海岸的林投灌叢。林投在演化的過程中,形成極佳的抗風能力,他是海岸防風的守護者,過去人們於海岸的生活及農墾,也必定都在林投之後,但現今卻因林業人員「人定勝天」的想法,砍除林投改種木麻黃,而造成迎風的坡面上,受傷的林投灌叢及奄奄一息的木麻黃。








解說完了海灘的生態後,我們來到林投灌叢後方的廢耕地,拉設了10m×10m的樣區進行森林調查。此樣區的樹冠層高度有9m,主要的木本植物有欖仁、蘭嶼木薑子、對葉榕,灌木層高度為4m,木本植物有蘭嶼蘋婆、紅頭咬人狗、對葉榕、長果月橘、大葉樹蘭、蘭嶼樹杞、稜果榕,在地被層則以姑婆芋為優勢,並分布著許多稜果榕、大葉樹蘭、長果月橘、山柚、蘭嶼樹杞、鐵色、福木的小苗。





蓮葉桐是典型的海漂植物,過去綠島原始的海岸林應是以蓮葉桐為優勢的森林,但因這二百多年人為的開墾而消失。此次我們所調查的樣區,雖是以欖仁為優勢的次生林,但週邊不乏零星出現的蓮葉桐小苗,顯見未來的演替仍將朝向蓮葉桐優勢的海岸林發展。

§ 參訪綠島人權文化園區
臺灣因長達38年的戒嚴(1949~1987),讓綠島在1951~1987年間,關押了許多因白色恐怖的受難者與政治犯,現今原址成立為綠島人權文化園區。

第三天,在參訪人權文化園區的過程中,導覽員敘述過去因「懲治叛亂條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其中「柯旗化」除了因家中被搜出的一本書「唯物辯證法」外,亦因名字被解釋為意圖改變國旗,而遭刑求入獄,實際上,他的名字是因為父母親分別來自旗山及善化。
許許多多受難者的故事,對於年輕一輩的人來說,若沒有實地參訪人權文化園區,則可能無法感受到這段歷史的悲劇,也可能無法讓這段歷史成為臺灣社會的借鏡。
§ 山林生態之旅,「第二輪」下半場
我們每月一場山林生態之旅,以二年的時間巡迴一次臺灣各地典型的森林類型,今年第四年是「第二輪」的下半場,此次順利完成綠島海岸《欖仁-長果月橘植物社會》的調查,這是臺灣植被生態的科普教育,亦是展讀臺灣生態的天書。

二月底(2/28)我們將前往鹿谷,調查廢耕檳榔園復育森林的現況。此復育區佔地10公頃,2012年由曾豐勝董事長買下廢耕,2013~2014年進行園區植物基礎調查,之後即遵循自然演替來復育天然林。此次行程我們將帶領大家進行複查,比對六年前的資料,藉此讓大家了解臺灣低海拔森林的特色與森林演替的過程。

※ 2/28(四) 鹿谷茶鄉&森林復育生態之旅─活動簡章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248067468800782/

致謝:
在此感謝粉鳥旅行社黃成志先生協助安排這三天的旅程,謝謝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胡小姐精彩的解說,謝謝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工作人員的導覽。謝謝欣一帶領植物生態調查,謝謝明書協助植物攝影,謝謝佩華姊協助疑問物種的鑑定,謝謝淑茹、白白、巧如、育禎幫忙相關旅程的行政事宜,最後謝謝大家熱情的參與及支持,敬祝大家新年快樂!

照片來源: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臺東綠島生態之旅
------------------------------------
附件1.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綠島柚子湖海岸林生態調查》
日期:2019/1/26
地點:臺東縣綠島鄉柚子湖
植物社會:《欖仁-長果月橘》植物社會
坡度3°;坡向 120°
海拔高度:2m
樣區面積:10m×10m
座標(97):302260,2507416
備註: 
調查:陳欣一;紀錄:蔡智豪
~T1樹冠層,高度9m,覆蓋度85%~
欖仁(4,1)、拎樹藤(1,2)、海岸烏斂莓(2,3)、漢氏山葡萄(1,2)、山葛(+,1)、蘭嶼木薑子(2,1)、對葉榕(2,1)

~ S灌木層,高度4m,覆蓋度50%~
蘭嶼蘋婆(+,+ )、紅頭咬人狗(2,1)、對葉榕(2,1)、長果月橘(2,2)、大葉樹蘭(+,1 )、蘭嶼樹杞(2,+)、海岸烏斂莓(1,1)、稜果榕(2,+)

~H地被層,高度1.5m,覆蓋度30%~
海岸烏斂莓(1,2)、稜果榕(+,1)、大葉樹蘭(2,2 )、長果月橘(+,1)、山柚(+,+)、傅氏鳳尾蕨(1,2)、姑婆芋(4,4)、光葉歐蔓(+,1)、蘭嶼樹杞(+,+)、鐵色(+,+)、福木(+,+)、長穗木(+,1)

※改良式Braun-Blanquet調查法:
調查時記錄植被的層次、分層高度、各層次總覆蓋度、各層次組成物種之覆蓋度與群聚度。
《覆蓋度》
+,0~3%
1,3~10%
2,10~25%
3,25~50%
4,50~75%
5,75~100%

《群聚度》
+,出現1~2株
1,零星分散
2,普遍分布或小塊群聚分布
3,中等群聚分布
4,大塊群聚分布
5,全面分布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