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20180414 讀書分享會

【20180414 讀書分享會】
  大家都聽過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 也大多都思考過「我為何存在?」、以及「我是誰?」等與意識相關的問題。而今天的讀書會,成員們選擇分享的書,恰巧有幾本都與「意識」有相關連,以下就來分享今天的讀書會內容。
★書名:《為何時間不等人》
作者:亞倫・柏狄克(Alan Burdick)
譯者:姚怡平
分享者:明書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對於時間的想法,常有「時光飛逝」的感覺,也因此有了「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此句話。
  
  為何當我們還是小孩子時,總感覺時間過得很慢,巴不得快點長大,但當我們長大成人後,卻又感慨時光飛逝呢?
  在十七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全世界最精準的時鐘位於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長會依天體運行的情況來設定時鐘上的時間,並做報時服務,而此工作延續至今,由國際度量衡局時間部部長阿里亞斯(Dr. Arias)博士來統籌執行。阿里亞斯博士的工作團隊蒐集了國際度量衡局的58個會員國所通報來的各地時間,但因時鐘的秒鐘會產生奈秒(即十億分之一秒)的差異,即代表世上並沒有一個時鐘是真正的世界標準時間,因此團隊必須找出其平均值,讓全世界的時間能同步,而這平均值即為世界標準時間。阿里亞斯博士表示,所謂的「時間」,就是由一份名為「循環時間」的上個月份報表所衍生而來,亦即已經過去了的「時間」,而完全同步的時間,永遠只是處於「即將成為」的狀態。
  由以上論述,我們可以推論,「時間」一開始是無意義的,而這都只是由「人」所定義出來的。那到底何謂「時間」?這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問題,因為「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作者提到,一位五十歲的中年人,一年在他的人生中,只佔了五十分之一的時光,但在一位十歲的孩童身上,一年卻佔了他人生的十分之一,因此同樣在回顧歲月時,五十歲的中年人會感到時間過得很快,那是因為五十分之一在他的人生中只佔了微小的一部份,同理而言,十歲的孩童反而會感覺十分之一的時間較為漫長。
  另外,我們常聽到事業有成的企業董事長說:「我很忙,沒時間!」,卻也常聽到有人大喊:「好無聊,時間怎麼過得那麼慢?」其實,時間長短也會因為日子過得豐富或無趣,而有不同的感受,由此可見,時間是配合生命的長短、以及生命的豐富度等因素,而有了「主觀」的定義。
  您覺得您的個人時鐘,是快或慢呢?
★書名:《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
作者:洪裕宏
分享者:士惟
  為什麼這宇宙存在?為什麼這世界是有(being),而不是一無所有(nothingness)?
  在八O年代以前,特別是在行為主義的全盛期,研究「意識」可說是科學上的禁忌,甚至很多科學家寧願研究學界主流的學問,並拿到終身職,也不願碰觸「意識」這塊領域。但在一九六二年,克里克與沃森(James Watson)因共同發現 DNA的分子結構而獲得諾貝爾生醫學獎,克里克於一九七六年六十歲時開始轉而研究意識,並在之後發表大量的重要論文,為意識的研究奠定了里程碑,因而帶領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紛紛投入對「意識」的研究。
  我們一般皆認為,人因為有意識而能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存在,也才有了喜怒哀樂等感受,並產生各種想法及行為,而意識是由大腦產生,若人有自由意識,則一切的行動皆應由意識及決定來啟動,但科學家們做了一些與腦部發號施令相關的實驗,證明了自由意識是不存在的,僅只是錯覺而已…
意識到底是什麼?為何存在?又是如何存在著?當意識不存在,時間也不存在,是否意味著過去、現在、及未來,也都是不存在的?「意識」這個議題,一直以來都無法有明確的答案…
★書名:《手塚治虫的漫畫之旅》
作者:手塚治虫(Osamu Tezuka)
譯者:周芝羽
分享者:妍廷
  手塚治虫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漫畫大師,被譽為日本的漫畫之神,「原子小金剛(鉄腕アトム)」、「怪醫黑傑克(ブラック・ジャック)(BLACK JACK)」、「火之鳥(火の鳥)」等皆出自他的手筆,手塚治虫在本書中以漫畫的方式呈現出他在創作上的心路歷程,例如:手塚治虫非常喜歡拖稿,害得編輯須喬裝各種身分來取稿等,另外亦概述了他在二次世界大戰下的生活情形,以及當時日本的出版界概況。而日本的漫畫亦是從手塚治虫開始,而有了電影分鏡的新創漫畫特效。
  其中,分享者談到了原子小金剛這個機器人,在人類的期望下,他被以「人」對待,但其實上,他無法像人類一樣進食,也無法有像人一般的感受,而這方面又牽涉到了人類的意識問題。
★書名:《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
作者:台灣植物同好會
註解:劉克襄
分享者:智豪
  此書是日治時期,日本人擔心糧食匱乏而造成食物短缺,故出版了此書,其中,還手繪了台灣的各種野生食用植物的圖畫,並介紹了植物各部位的料理方式,甚至為食用的品質,分了「優」、「良」、「可」、及「不可」四等級。此書亦由作家劉克襄為每株食用植物的狀況及食用方式做了詳細註解。
  如果您在野外看到各種植物,但您又不知它能不能吃時,此書會是非常好的一本野菜指南。
★書名:《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
作者: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Thorwald Dethlefsen)
呂迪格・達爾可(Rudiger Dahlke)
譯者:易之新
分享者:智豪
  本書談論到人身上所有反應出來的疾病症狀都來自於心理意識,當我們只針對身上的疾病做治療時,病是無法痊癒的,我們必須也針對心理做適當的治療,才能醫好我們的病。
  另一方面,疾病與健康,既對立又共存,如此一來,便產生了對立觀,就像在世界上,當「我」的意識出現後,「世界」與「我」的對立就出現了,但當兩者合一,「我」就不見了,而當「我」的意識消失不見時,「我」自身就與世界融合了,而這個現象反而是好的狀態。
  作者認為,身體上的疾病,是心理的暗喻,我們的潛意識透過症狀暗示我們心理的不完整,也就是身心已分離,所以症狀是我們的好朋友,是來幫助我們的,而不是敵人,但當我們身心合一時,身體的症狀便會消除,進而恢復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