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大坑頭嵙山生態之旅紀實》2018/4/29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大坑頭嵙山生態之旅紀實》2018/4/29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每個月探訪不同林帶的天然林,二年循環一次,第一個循環剛結束,這個月是第二個循環開始。這次我們探訪「大坑頭嵙山」,這裡是離臺中都會區最近的一片天然林,非常值得臺中的人來體驗與感受。

                                      

        每次活動的交通,若是自行開車,為了節能減碳,我們都會事先進行共乘編組,盡量讓每台車達到高乘載。此次也為了避開人潮較多的步道路線,我們直接上到新社,由聖普宮的產業道路進入頭嵙山主稜旁的森林。
        大坑頭嵙山的森林是高度壓縮的生態,如此次採集到的標本「大葉木犀」就是中海拔1,500m的植物,但他卻出現在此(海拔700m)。這是因為臺灣島的生態與冰河期的來來去去有關。
        冰河期時,因海平面下降,臺灣海峽成為陸地,亞洲大陸許多的植物南遷至較溫暖的臺灣,當冰河期退去,海平面上升,許多植物無法越過臺灣海峽,故開始爬山!
        在臺灣島,海拔高度的溫度變化,相當於緯度的效應。許多植物爬到適合的溫度後,就留在那樣的環境,但有些植物卻不小心爬到小山,因溫度不夠低,故逐漸被淘汰。但大坑頭嵙山很特別,山不高但卻有中海拔的植物,代表這些植物自上一次冰河期結束後(近一萬多年),一直棲息在此,沒有消失。
        此現象的主因是頭嵙山面對著大甲溪,大甲溪與蘭陽溪在地形上來看,剛好連成一線。這讓每次強烈寒流都順著地形從蘭陽溪進入,越過思源埡口後,灌入大甲溪。而頭嵙山東側剛好是面對大甲溪的「迎風面」,以致寒流來襲時,首當其衝,而這偶爾來一次的低溫,居然就讓這一萬年前的冰河期植物一直存活到現在。
為了體驗這片美麗的天然林,我們分為生態組與美學組。
        美學組由許多藝術家所組成,這次進行炭精筆的速寫教學,透過幾個技巧的練習,希望讓參與者打開觀察力。
 
   
 
       
   
          生態組則繼續引領大家認識天然林的結構與組成,此次調查的是「山紅柿墨點櫻桃」的植物社會(調查紀錄如附件)。樹冠層主要的大喬木為山紅柿、俄氏柿、墨點櫻桃、杜英、土肉桂、小梗木薑子、長葉木薑子,許多殼斗科的小苗則分布在地被層,如三斗石櫟、小西氏石櫟,可見這片森林還在演替,如果環境沒有變動,若干年後這個森林將會演替為「楠儲林帶」,以樟科、殼斗科為主的森林。
        調查後,我們從產業道路進入5號步道,在木棧道上,谷風徐徐吹來,非常舒服,沒多久就抵達頭嵙山頂。
        而為了讓認識植物增加趣味性,回程時,我們針對今天所介紹的植物,於沿途繫綁黃色的題目布條,讓大家進行野外植物辨識的「跑台」。過程中,每個人都非常認真,分數都很高,競爭很激烈,結果有三人「淑茹、慧玉、品先」滿分,各榮獲100元山佳伊咖啡券的禮物。
        活動最後,大夥針對創作、心得進行分享。每個月一場的山林之旅,或不定期的復育活動,目的是在推動「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我們藉此期待激盪出山林哲學的新思想,也期待這新的思想來引領人類社會的改變!
~致謝~
        此次活動感謝常務理事陳欣一帶領認識植物與森林生態調查,也謝謝美學組召集人白白進行炭精筆的寫生教學,謝謝協助共乘開車的司機,謝謝佳玉、妤謙、芋秀協助行政工作,最後,謝謝各位夥伴無私地提供活動紀錄照,讓活動內容豐富地被呈現。
  照片來源: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大坑頭嵙山生態之旅
------------------------------------
附件1.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臺中大坑頭嵙山5-1步道森林生態調查》

日期:2018/4/29
地點:臺中大坑頭嵙山5-1步道

植物社會:山紅柿墨點櫻桃
坡度45°;坡向 100°
海拔高度:
733m
樣區面積:
10m×10m
座標:
229553, 2675172
備註:

調查:陳欣一;紀錄:陳芋秀

~T
樹冠層,高度13m,覆蓋度65%~
山紅柿(3,1)、俄氏柿(2,1)、墨點櫻桃(2,1)、杜英(2,1)、土肉桂(1,1)、小梗木薑子(1,1)、長葉木薑子(1,1)

~S灌木層,高度5m,覆蓋度85%~
墨點櫻桃(3,2)、長葉木薑子(1,1)、大青(+,1)、燈稱花(2,1)、九節木2,2)、白匏子(+,1)、烏皮九芎(1,+)、米碎柃木(1,1)、狗骨仔(1,+)、江某(+,+)、廣東山葡萄(+,1)、血藤(+,1)、疏花魚藤(+,1)
~H地被層,高度1.5m,覆蓋度45%~
燈稱花(+,1)、三斗石櫟(1,1)、紅葉樹(+,1)、玉山紫金牛(+,1)、臺灣鱗毛蕨(+,1)、裡白饅頭果(+,+)、絡石(+,1)、九節木(1,1)、三腳鱉(+,+)、竹葉草(+,2)、烏皮九芎(+,1)、江某(+,1)、香楠(+,1)、三葉崖爬藤(+,1)、小梗木薑子(+,1)、狗骨仔(+,1)、土肉桂(+,+)、長葉木薑子(+,+)、大丁黃(+,1)、血藤(+,2)、臺灣土茯苓(+,1)、距花黍(+,2)、亨利氏伊立基藤(+,1)、半邊羽裂鳳尾蕨(+,+)、廣東山葡萄(+,1)、颱風草(+,+)、薄葉風藤(+,2)、小西氏石櫟(1,1)、 墨點櫻桃(1,2)、苦懸鉤子(+,1)、疏花魚藤(+,1)、五節芒(+,1)、玉葉金花(+,+)、臺灣山桂花(+,+)、呂宋莢迷(+,+)、奧氏虎皮楠(+,1)、山龍眼(+,+)、斜方覆葉耳蕨(+,1)、臺灣天仙果(+,+)
改良式Braun-Blanquet調查法:
調查時記錄植被的層次、分層高度、各層次總覆蓋度、各層次組成物種之覆蓋度與群聚度。
《覆蓋度》
+
0~3%
1
3~10%
2
10~25%
3
25~50%
4
50~75%
5
75~100%
《群聚度》
+
,出現1~2
1
,零星分散
2
,普遍分布或小塊群聚分布
3
,中等群聚分布
4
,大塊群聚分布
5
,全面分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