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

2019/6/30陽明山國家公園菜公坑山生態之旅紀實》】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陽明山國家公園菜公坑山生態之旅紀實》2019/6/30】


















本會為推動國土生態復育,積極進行森林生態的科普教育,這三年多來帶領志工每月一次,分別探訪臺灣北中南東、不同海拔的森林植群,目的希望讓社會大眾瞭解臺灣每個地區的森林物種組成皆有不同。

公民社會是每個人都需承擔責任,本會站在基層的第一線,以行動帶領的方式,由下而上進行國土生態復育,而森林生態教育即此行動的基礎。

為此,今年我們特別邀請本會的顧問蘇夢淮老師每個月從臺北下來臺中一趟,為大家介紹「臺灣森林的植群生態」。課程中他特別談到陽明山國家公園與恆春半島生態帶下降的現象,故六月份我們即前往陽明山國家公園,由蘇老師現場介紹生態帶北降及菜公坑山步道的穿越線調查。

6/30我們一早06:00從台中出發,約09:20抵達大屯自然公園遊客服務站(菜公坑山第二登山口)。由於這條百拉卡公路(101甲線)限車長7.5公尺的車輛進入,故有別於過去搭乘大巴,這次租用了二台20人座的中巴前往。

陽明山地區之所以會成立國家公園,是因為這個區域是臺灣本島唯一的陸地型火山,目前最新研究發現,這裡地底下仍有很大的岩漿庫,這座火山仍在活動中。

過去陽明山被稱為草山,是因為這裡高度開墾,森林被破壞,形成大面積的草生地,再加上錯誤的經濟造林,而讓這裡幾乎體無完膚。但1985年之後,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大部分的人為干擾停止了,短短三十幾年間,森林就恢復回來了,大自然的力量真的不可小看。

但森林受到破壞,就算恢復了,仍會與未破壞前的原始林有差距。

以陽明山地區為例,這裡的森林生態,殼斗科植物應該很優勢,但現況是優勢的樹種除了紅楠外,殼斗科的數量卻很少。主因是殼斗科植物是靠小型哺乳動物傳播,紅楠這種樟科植物是靠鳥類傳播,因此紅楠回來的速度就比較快,但從樹徑來看,這些樹徑大部份都在30公分以下,也顯見這裡的森林仍然很年輕。

為了親身瞭解上述的情形,我們在菜公坑山山頂,沿著步道設置了100公尺的穿越線,每10公尺一組,每組4人,各組調查步道沿線1公尺範圍內的植物種類及覆蓋度。

在調查資料中,樹冠層的木本植物有「紅楠、鹿皮斑木薑子、奧氏虎皮楠、墨點櫻桃等」,其中「紅楠」出現頻度為90%,平均覆蓋度34%。

在灌木層中,木本植物有「狹瓣八仙花、米碎柃木、細葉饅頭果、大明橘、樹杞、臺灣樹參、金毛杜鵑、琉球雞屎樹、刺果衛矛、賽柃木、青剛櫟、錐果櫟、小花鼠刺、心基葉溲疏、牛奶榕、臺灣山桂花、臺灣石楠、杜虹花、長梗紫麻、紅子莢迷、紅楠、琉球女貞、奧氏虎皮楠、墨點櫻桃、銳葉紫珠、燈稱花、心基葉溲疏、米飯花、紅子莢迷、臭黃荊、燈稱花等」。

其中「狹瓣八仙花」出現頻度為50%,平均覆蓋度5.6%,「米碎柃木」頻度為50%,平均覆蓋度3.8%,「細葉饅頭果」頻度為40%,平均覆蓋度0.6%,「大明橘、樹杞」出現頻度為30%,其餘頻度都在20%以下,但「青剛櫟、錐果櫟」的出現需特別注意。

在地被層中,出現頻度80%的有「臺灣常春藤、臺灣山菊、三葉崖爬藤」;頻度70%的有赤車使者;頻度60%的有「大屯山細辛、斜方複葉耳蕨、火炭母草」;頻度50%的有「臺灣崖爬藤、台北玉葉金花、耳挖草、伏石蕨、細葉複葉耳蕨、距花黍、菝契」;頻度40%的有「變葉懸鉤子」;頻度30%的有』賽柃木、雞屎藤、臺灣土伏苓、小花鼠刺、拎壁龍、生根卷柏、竹葉草、珍珠蓮、骨牌蕨、斯氏懸鉤子、紫莖牛膝、絞股藍、腎蕨」。

頻度20%的有「大明橘、大花細辛、中國穿鞘花、巴西水竹葉、台灣山桂花、尖葉楓、杜若、波氏星蕨、紅子莢迷、風藤、狹瓣八仙花、臭黃荊、茶匙黃、基隆短柄草、細葉饅頭果、戟葉薯蕷、絡石、銳葉紫珠」。

頻度10%的有「九頭獅子草、山枇杷、牛奶榕、台灣百合、台灣鱗毛蕨、田代氏鐵線蓮、白兩金、石吊蘭、石葦、江南星蕨、米碎柃木、佛氏通泉草、車前草、油跋、阿里山清風藤、星蕨、春蓼、柚子、紅果金粟蘭、島田氏月桃、烏斂梅、琉球雞屎樹、淡竹葉、粗毛鱗蓋蕨、細葉麥門冬、野桐、野當歸、萎蕤、奧氏虎皮楠、雷公根、墨點櫻桃、蓬萊藤、鄧氏胡頹子、樹杞、燈稱花、糙莖菝契、薄葉懸鉤子、糯米糰」。

由這次穿越線調查的資料,驗證了調查區域的森林確實是以「紅楠」為優勢的森林,殼斗科的植物只出現「青剛櫟、錐果櫟」,且頻度、覆蓋度都很低。

在第二登山口的地被層主要為低海拔常見的「冷清草」,沿著步道高度上升50公尺後,即轉變為中海拔常見的「赤車使者」,高差只有50公尺,就出現這樣的轉變,這是植被高度壓縮的現象。

在步道沿線我們也看到了零星的殼斗科植物「赤皮」與稀有的「紅星杜鵑」,蘇老師說陽明山國家公園森林的恢復,仰賴的是這些殘存的原生樹木,透過他們的種子逸散、長成小苗,森林才有恢復的機會。

但如果森林破壞得太嚴重,甚至連殘存的原生樹木都沒有,那森林要恢復就會非常漫長,甚至要等到下一次冰河期重新洗牌,才有可能。而臺中的大肚山就是這樣的情形。因此我們近年才發起大肚山天然林復育計劃(前往鄰近的山區採種、苗木培育、復育樹島設置),目的就是希望增加大肚山的種源。透過陽明山森林逐漸恢復的案例,我們也期待30年後的大肚山,也能在眾人的努力下,恢復為生機盎然的天然林。

此次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之旅,蘇夢淮老師也提到野狗在國家公園中,造成野生動物的傷害。而有關森林生態解說,我們沿途共錄製了70多段影片,內容非常充實,將陸續上傳,供大家作為解說教育之參考,也希望藉由山林生態之旅,引領更多的人認識臺灣的森林,也一起投入天然林復育的行動!

※蘇夢淮老師解說影音(陸續上傳)
1.陽明山國家公園植被概況
https://youtu.be/WVx_t1pw2Vo
2.植物解說 昆欄樹
https://youtu.be/zH96Qm4mppQ
3.植物解說 尖葉楓
https://youtu.be/lhtMKQlsd7I
4.植物解說 大花落新婦
https://youtu.be/kl6f3CKikqc

致謝:
感謝本會顧問蘇夢淮老師帶領大家認識生態帶北降及菜公坑山穿越線調查;謝謝欣一、信旭、淑如、巧如、白白協助活動籌備與相關的行政工作;謝謝小葉子協助植物調查照片的鑑定;謝謝參加夥伴詳實的紀錄與拍照,也感謝你們沿途的互助與分享。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山林生態之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